最近看到很多关于猴子的知识。

首先,猴子是群居动物。

其次,猴子有社会性,会结群活动。

最后,猴子喜欢模仿,但不喜欢学习。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让一只野生的成年野生猴子学会使用手机呢?

答案很简单——驯化。

在《人类动物园》中,科学家发现,当一群猴子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之间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并按照这种规则进行活动、相互交流。

例如,如果一只公猴对另一只母猴表现出兴趣时,它就会主动靠近那只母猴,然后和那只母 猴进行互动。而这只公 猴的这种行为,也会引发其他公 猴的效仿。最终,整个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会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行事,并且还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群体归属感的东西。

因此,想要让这些野生状态的猴子学会用手机,就需要先让他们形成一个类似的社会组织。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他们并不具备像人一样的语言能力。所以,要想通过驯化的方式,将这群野生的猴子变成家养的动物(即圈养),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才行。

目前来说,最常用的驯化的方法有两种——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物理方法的原理

所谓物理方法是利用某种工具或设备来刺激被训练动物的神经系统。比如,我们可以采用电刺激的方法来使被训练的动物做出反应。

2、化学方法的原理

所谓的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来改变动物的神经系统。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给被训动物喂食某些药物的方式来改变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功能。

不过,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驯化,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无论哪一种驯化方式,其作用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反复尝试,才能够使这些野生状态下的猕猴们慢慢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

但是,如果我们想让这一批刚刚从山上放归到山脚下的幼崽们迅速地适应城市生活的话,就必须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才行。

2、生物反馈的原理

所谓的生物反馈就是当我们向一个对象发出指令之后,该对象的生理行为与我们所发出的指令之间的偏差值。一般来说,这个差值越大越好(也就是误差范围越小越好)。

比如说,我们在给某个对象发送信号后(如敲击键盘),如果该对象的生理行为与我们所发出的信号之间的偏差值大于某一个阈值的话,则说明我们的指令得到了对方的响应。

3、心理暗示的原理

所谓的心理暗示是指当我们向一个对象发送信息的时候,如果对方没有作出相应的回应的话,则意味着对方已经收到了我们的消息,只是暂时还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已。

4、强化原理

所谓强化是指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这件事情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么就可能会导致他继续做这件事情;反之亦然。